【鹦鹉】鹦鹉热是什么?
鹦鹉热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自然疫原性人兽共患传染病,主要在禽类之间传染,由带菌禽类传染给人。以下是对鹦鹉热的详细介绍:

一、基本信息
- 中文名称:鹦鹉热
- 外文名称:Psittacosis
- 别称:鸟热
- 病因: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
二、症状表现
鹦鹉热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,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- 发热:鹦鹉热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,体温可达39°C以上。
- 寒战和出汗:在发热的过程中,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和大量出汗的情况。
- 头痛和肌肉疼痛: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、肌肉酸痛等症状,肌痛累及全身,尤其是躯干和四肢,严重时甚至难以站立。
- 咳嗽和喉咙痛:患者可能会出现干咳或带痰的咳嗽,同时喉咙也会感到疼痛不适。
- 其他症状: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,以及皮疹、淋巴结肿大等其他症状。皮疹可能表现为伤寒样的玫瑰疹、结节性红斑和(或)多形性红斑。
- 并发症:严重患者可并发肺炎、心肌炎、心内膜炎、肺水肿等。
需要注意的是,鹦鹉热的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,因此确诊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。
三、传播途径
鹦鹉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传播给人类:
- 直接接触:与受感染鸟类直接接触,如处理鸟粪。
- 空气传播:吸入含有衣原体的空气颗粒,特别是在鸟类栖息地或鸟类市场等地方。
- 间接接触:通过接触受污染的环境或物体,然后触摸口、鼻或眼睛。

四、易感人群
- 鸟类或家禽饲养者:经常接触鸟类或家禽的人,如宠物店员工、鸟类爱好者、农场工人等。购买或参观宠物店时可能接触到受感染的鸟类或家禽。
- 兽医和兽医助理:在诊疗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受感染的鸟类或家禽。
- 野生动物工作者:在处理或研究野生鸟类时可能接触到鹦鹉热衣原体。
五、预防措施
- 避免接触病禽及其排泄物、分泌物:一旦接触鸟类的排泄物及分泌物后,要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彻底洗手。
- 遇到带病禽鸟的处理:切不可自行解决,应交由专门防疫人员处理,并做好防护措施,如戴上手套及外科口罩等。
- 饲养管理:如果自己是禽鸟饲养员,则应在自己饲养的鸟类饲料中混加四环素等药物,以预防和控制鹦鹉热流行。还应改善禽类养殖的环境和加工场所人员的防护条件,应对饲养鸟类的分泌物、排泄物进行消毒。在清理鸟笼或被鸟粪污染的表面之前,先用水或消毒液湿润表面,避免吸入扬起的粉尘。
- 购买鸟类:应在正规、经过检疫的场所购买,购买后要定期去正规场所进行鸟类的检查。
- 提高身体免疫力:应适当运动,注意日常饮食营养均衡,保证各类营养的摄入。
- 及时就医:如果自己出现发热、寒战、头痛、肌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。
六、治疗方法
确诊为鹦鹉热的患者应立即隔离,以防呼吸道传播,还需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对症治疗,治疗主要目的为减少本病复发。具体治疗方法包括:
- 充足休息、合理饮食:病室保持环境安静清洁,空气流通,使患者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。重症患者应密切观察神志、呼吸、血压、心率及尿量等。
- 发热患者的护理:患者应卧床休息,进食容易消化的高蛋白、高热量、富含维生素的食物,鼓励患者多饮水。对于进食困难的患者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和生理盐水,以补充机体消耗并保证正常生理需求。
- 药物治疗:鹦鹉热首选四环素治疗,服药后1~2小时可以退热,缓解症状。另外,还可以使用红霉素、罗红霉素、阿奇霉素、甲红霉素及新氟喹诺酮。这些药物作用强、半衰期较长、组织中浓度高,且有很强的细胞内穿透作用,能在病原体细胞内发挥作用,可有效治疗衣原体感染,适用大部分人群。有严重肺炎者,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四环素和喹诺酮类药物治疗。本病无手术治疗,主要采取药物治疗。

总的来说,鹦鹉热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传染病,主要通过禽类传染给人。了解其症状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鹦鹉热的传播至关重要。如果出现相关症状,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接触史和症状表现,以便尽早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。